专家解读—重庆将成为中国重要的人口经济集聚区

重庆房小狐 2017-11-13 23:44:04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随着城市化进程、人口集聚和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空前活跃,国家中心城市有何发展规律?如何合理规划城市空间格局?重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举措有哪些?

11月11日,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国平做客重庆北部新区,从国际大都市发展经验着手,为重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出谋划策。

“我国已经进入城市化社会。”李国平表示,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体现,中国城市化水平经历了从“北高南低”( 北部地区城市化率高,而南部地区城市化率低) 向“东高西低”( 东部地区城市化率高,而西部地区城市化率低) 的转变,而现阶段中国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差异呈现为“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

“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相似,都呈现‘起步—加速—成熟’三阶段特征。我国仍然处于快速城市化的阶段,即将进入‘质量提升’阶段。”但在他看来,当前对于城市化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中国城市按照城区常住人口数量来进行等级划分容易造成城镇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不断增加,从而带来‘大城市病’,房价过高、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都是‘大城市病’的症状。应基于‘人口-经济-社会-空间’的综合视角来解读城市化进程。”

多中心、网络化空间结构有助于治理“大城市病”

“城市功能区的空间分布与组合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具有代表性的有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以及多核心模式。”

李国平从伦敦、巴黎、东京等国际大都市的发展规律和城市理论中得出,国际大都市发展普遍已进入城市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即多中心发展阶段。“如同经济增长总是伴随经济结构的升级,城市空间扩张往往也伴随有空间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即从单中心扩张向多中心、网络化发展模式的转变。”

“从这些国际大都市的规划经验来看,他们已经突破了最初的规划模式,并通过建设发展轴线和多中心来解决单中心聚焦的困扰。”

“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结构具有其结构优势,既能实现城市的规模经济效益,又能解决单中心集聚所导致的大城市病问题。”在他看来,城市空间的多中心化发展,通过城市中心区职能向外疏散,避免单中心集聚所导致的效率损失,并通过在更大空间尺度获取协同效应,实现城市规模的持续增长和竞争力的提升。

多中心化的空间发展可以避免过度集聚带来的城市问题,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聚集经济效益,如空间距离增加带来的交通成本,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分散不利于面对面的交流和非正式的经济互动等。

基于此,李国平提出,聚集经济优势的获取必须依靠多中心之间密切的空间联系和群体化发展的外部效应,即必须将多个规模较小的中心整合为多中心一体化的城市网络系统,以此享受更大的聚集经济或外部规模经济效益,如共同分享更大规模的区域劳动市场或商品市场,分享区域基础设施等。

于企业而言,他认为,企业应该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机遇,推进国际化进程。“要积极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强化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引领作用,并培育高端化、专业化、国家化的创新人才。”

“从加快产业发展与结构升级、培育新的发展动能、发挥企业在建设国际中心城市中主体地位等方面共同推进重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步伐,打造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高地。”李国平介绍。

据了解,本次组织新能力建设学习计划共30期,该活动由商儒公司承办,陆续邀请了来自政治、经济、文化、管理和心理等领域的专家,围绕十三五发展新理念、新思路和新要求,从战略、管理和专业层面着手,对当下的热点、难点和焦点进行分析,以更好的推动企业转型和创新发展。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