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老龙门阵:老渝中人才晓得的文化街与文华街

天涯重庆 2017-08-02 22:41:00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文化街在渝中区,是连接上、下半城的一条通道。上接新华路,下联解放东路。旧城改造之后,这条一坡梯坎的街被切断,修建了几幢高楼。还修了一条取名为文化街的马路,一头联接凯旋路东华观藏经楼拐弯处,一端联接解放东路。不过,也修得有步道。从新华路往沿梯坎往下走,拐个弯,是一座叫“神仙口街”的“过街楼”。

文化街在渝中区,是连接上、下半城的一条通道。上接新华路,下联解放东路。旧城改造之后,这条一坡梯坎的街被切断,修建了几幢高楼。还修了一条取名为文化街的马路,一头联接凯旋路东华观藏经楼拐弯处,一端联接解放东路。不过,也修得有步道。从新华路往沿梯坎往下走,拐个弯,是一座叫“神仙口街”的“过街楼”。楼道有两个开间,属人行通道。通道里除供行人通行外,还开了一家小食店。出了通道,就到了叫文化街的马路上。一可顺马路到解放东路或凯旋路,也可走梯坎再进一座居民楼,从居民楼内下六层,就到了下半城。

文华街又在那?四十以上的渝中人,基本都晓得,文华街就是文化街。奇了怪了,“文华”为哪样要少写两画写成“文化”。是笔误、还是其它原因?笔误,显然不成立。一块街牌写错了,可以理解。但门牌、户口都是文化街,那就不是笔误了。

▼从新华路往下,要过这“神仙口街”的楼。

▼有“神仙口街”的一面是向上往新华路,竖幅图片是“文化街”一面。

▼1925年重庆城全图中文华街局部。

是什么原因把街的名字改了,不得而知,让人不好理解。六十年代后期那段特定的年月,是改地名最多的时期,一些狂热的年轻人到处改街道、改地名,改得来让住在这里的居民都搞不清楚。就是在那个时期,也没有人去改文华街的名。

后来,据说是有关部门的有关人员,私下作了一些有关的解释。大意是,有“有关知晓文华街情况的人士”说了,这个“文华”,有纪念重庆市的排名前列任市长潘文华的意思,因此要改。这个解释,让人听了哭笑不得。你“有关知情人士”无知无畏倒也罢了,那些审核的,签字画押的,也不翻本书看看?

潘文华(1888年—1950年),是四川仁寿人。清军新军陆军学堂毕业,随军进藏立过战功。辛亥革命后,潘文华随队反正,表示效忠孙中山,被西藏地方政府遣返,回到四川。刘湘在军阀混战时,一度失利,曾得到过潘文华两万银元的支持。在“统一”川政,当上了川军总司令兼四川省长后,投桃报李,就任命其为所部第二军第四师师长。刘湘1927年改商埠督办公署为市政厅,由潘文华任“市长”。1929年2月15日正式设立重庆市政府,潘文华为市长。

1925年的重庆城地图上,清楚标注着文华街。此时潘文化还不是市长,似也没有必要把自已的名字命名在一条小街上。1927年1月在《重庆商埠月刊》上,有警署区域一栏,文华街就名列其上。在另一期月刊上,还标名文华街37号,是一座庙子,叫文昌宫。

文华街这条街名是怎样来的,据说如今还没有找到准确的资料。但有文史专家说,文华街的由来与这条街上的这一座文昌宫有点关系。

文昌宫,按道家的说法,斗魁戴匡六星就是文昌宫。这六个星座一是上将,二是次将,三是贵相,四是司命,五是司中,六是司禄。文昌宫由玉皇大帝任命四川梓潼的一个叫姓张名恶的人执掌,为梓潼帝君,其府邸文昌宫亦叫梓潼宫。因为执掌的是文昌宫,也称文昌帝君。文昌帝君主管的是文昌府、人间的功名、禄位。所谓功名禄位,就是掌管开科取士、试院考场,以及当什么官,领多少俸禄等等。

这张恶,小名恶子。家住四川的九曲山,从小知书识礼,后来在晋国进入仕途,当了名小官。在一次战争中,他动员全城民众支援驻军守城。并亲自领着年轻壮丁,上城墙防守。在数次击退敌军后,守军已伤亡惨重。敌军再次攻城,张恶拼死抵抗,拒不投降,最后战死殉国。

他的家乡民众,对于恶子的忠勇,为他建了一座祠堂,取名板善词,以资纪念。之后,历代皇朝对这恶子的忠勇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唐朝的僖宗皇帝封恶子为“顺济王”;宋朝的真宗皇帝封恶子为“英显王”;哲宗皇帝又加封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帝君”;到了元朝,元仁宗封恶子为“辅文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后来到了清朝,嘉庆皇帝下诏说,文昌帝君主持文运,崇圣避邪,海内尊奉与关圣同,尤宜列入祀典。嘉庆的圣旨,要把祀文昌帝君同关圣人一样对待。从此以后,各地府、州、县广建祀所,或曰梓潼宫、或曰文昌宫,以祀文昌帝君。咸丰朝更是制定了一年两祀明确的祀典规定:每年的二月初二诞辰春祭;八月间择日秋祭。这一规定,把祀文昌帝君纳了国家祭典。

巴县城的这座文昌宫,始建于唐代开元二(714)年,(此时尚无重庆之名,在四百多年后1189年始有重庆这一名字)千年以来,历代都有维修或重建。有记载的,在清代就有康熙三十一(1692)年重修,乾隆二十三(1758)年毁于火灾后,时任巴县知县的王尔鉴,缴约地方乡绅筹款进行了重修。过了一百年的同治年间,文昌宫又破烂不堪,由川东道台衙门主持重建。《巴县志》载:“文昌宫在治西北。今神仙口。”

这两句话,说了文昌宫的地址变迁。排名前列句,在“在治西北”。治,县治,即县衙门所在地,今巴县衙门。文昌宫在治的西北即是南纪门中兴路的坎井街一带,梓潼宫就建在这里。

第二句,“今神仙口”。梓潼宫遭火灾烧毁后,此地已为凶地,故要新选吉地。后来在朝天门的三门洞街,重建了梓潼宫。旧址就交由各书商的行会办事场所“书帮公所”使用,那条街,后来叫书帮公所。梓潼宫后来又一次异地迁建,选址在文华街重建,改称文昌宫。因是文昌帝君的府邸,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故这一段街就叫成了神仙口。神仙口街早已经与文华街合并,统称文华街。但老人们都晓得文华街与新华路交联的一段,曾经叫神仙口。

神仙口的这座文昌宫规模比较大,正殿供奉的是文昌帝君,左右有佛祖殿和观音殿。平日里香火旺盛。每年的二月、六月、还有九月十九的观音会,更是热闹。

在上世纪80年代文昌宫房子还在,但早已不是寺庙,改成为了居民住房。一个大院里,居住了三、四十户居民。一家叫红光纸箱厂的小企业,一度也设在这文昌宫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重庆置业哪里寻,就到搜狐焦点:https://cq.focus.cn/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